土特产包装还是“土”些好
近期,笔者网购了一盒茶叶。称后发现,该茶叶包装物体积约0.15立方米,重达2.5公斤,内装茶叶却仅为0.5公斤。
无独有偶,春节笔者给居住在上海的表姐寄去鄂西武陵山区的特产天麻,表姐赞不绝口,尤其是手工制作的篦筐作为包装,认为既保持了内装天麻的原汁原味,又富有地域文化特色,凸显大山土家族人精湛的传统制作工艺,还别致实用。
对土特产进行适度包装,有利于销售、增加附加值,本无可厚非,但如果过度强调包装,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消费者负担,还会浪费资源,产生包装垃圾,增加处理成本。
20世纪90年代以前,我国的土特产包装大多就地取材、手工制作,有篦筐、竹篮、藤篓、木盒、草袋等。当时,经过这些材料包装后的土特产,也能够很好地保存、运输、销售。如今看来,这些突出地域特色的包装物,在保持土特产原始风味和特质的同时,还增加了商品附加值;让消费者在消费土特产的同时,也能记住乡愁,弘扬乡土文化。
当然,对土特产进行包装并非要把过去的东西直接拿来用,毕竟时代在发展,科技在进步,消费在升级,人们的品位也在提高。笔者以为,有必要通过就地、就近取材,利用现代制造技术,注入乡土文化特质,添加当代文艺元素,设计、制造出既绿色环保,又适合当前市场销售的包装物料,对土特产进行科学、适度、合理的包装。
有关部门重点支持土特产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,设计、制造出绿色环保、富有地方特色的包装物品,替代不环保的包装材料。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,强化政策扶持,实施经济补助,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包装物料替代行动,让新型包装物料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;清理一批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不相适应的技术规程和政策法规,修订、出台新的相关要求和政策;同时,限制不合格的包装,依法处罚过度包装,大力支持土特产包装替代行动,为土特产包装“增绿”,为农民增收添力。
广泛宣传,引导、动员土特产生产企业、种植合作社和广大农民多算效益账、环保账。尤其是土特产生产龙头企业、种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,应尽可能多使用亲自然的传统包装物料,通过示范、表率,逐步让传统包装物料进入市场。比如,南方山区盛产毛竹,可以通过本地特色工艺,把竹类加工成篦筐、篦篓、竹篮等包装物品。
用好市场无形之手,开展土特产包装替代行动。销售者应该主动公开包装物料指标、环保指标等,消费者主动选择经过环保绿色包装的土特产,倒逼生产者和销售商进行土特产包装改革,助推传统包装物料重回土特产市场。(来源:恩施新闻网)